口服血管瘤藥物的經驗與安全性
國泰綜合醫院 羅世倫醫師
嬰兒型血管瘤又稱為草莓型血管瘤,一般在出生二,三周後發現,在一歲之前呈現快速成長變大,但差不多一歲後開始慢慢消退,持續七,八年以上的時間。在臨床上發現增生期的成長速度很快,但消退期的消失速度很緩慢。統計發現雖然嬰兒型血管瘤會自己慢慢消失,但仍有超過一半的病變會導致永久性外觀的改變,甚至會造成小孩與家屬有心理層面與社交上的影響,所以這是為什麼嬰兒型血管瘤需要積極治療的原因。
在2008年,國外學者提出口服心律錠(propranolol)能有效治療嬰兒型血管瘤後,讓這原本是治療心跳血壓的老藥搖身一變,變成現今第一線治療嬰兒型血管瘤的用藥,相較於早期使用的類固醇治療,這樣的老藥新用不僅有較少的副作用且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在陳明庭教授帶領的血管瘤團隊也於2011年開始使用口服心律錠來治療嬰兒型血管瘤,我們提出目前台灣最多的病例統計來探討使用心律錠治療台灣族群增生期的嬰兒血管瘤,其卓越的治療成效與經驗也發表在醫學期刊上與大家分享。在臨床實際操作中,我們國泰醫院更設計使用口服血管瘤藥物的單張注意事項給每位小朋友家屬,讓他們更了解吃藥後可能發生哪些副作用與狀況,並告知哪些情況下需要暫停藥物的使用。
我們回顧統計自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國泰醫院使用口服心律錠治療嬰兒型血管瘤的病人,並將成效著重在增生期服用藥物的病人身上。我們鎖定特定病人來分析:開始吃藥年紀小於四個月,來門診規則持續追蹤吃藥至少滿五個月以上。我們比較吃藥前後的照片,再利用影像分析軟體去分析和量測,得知在增生期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在血管瘤還沒進入退化期之前,靠藥物就能使腫瘤變小接近四成。甚至有41.7%的病人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在增生期就幾乎完全消失了。整體對於藥物治療反應率可達83.3%。另外對於產生潰瘍的嬰兒型血管瘤,傷口都有顯著的改善並癒合。
由使用上的經驗發現,及早使用口服心律錠治療嬰兒型血管瘤,在增生期持續服藥能有效抑制血管瘤增長並達到提早消退,大幅改善增生期快速增長可能產生之後永久性外觀的改變問題。
由於這些小嬰兒是易受傷害個體,所以對於口服藥物的安全性上,我們也特別小心。我們在初始藥物劑量的給予會較輕和保守,主要是觀察病人服藥後有無副作用和任何不良反應。若服藥後發生活動力減退,嗜睡,手腳冰冷,嚴重的噁心嘔吐,呼吸急促大聲,咻咻聲,食慾減退等症狀,會建議馬上停止服用並回診追蹤。若小朋友有感冒症狀,如:咳嗽、鼻塞、喘,必須暫停服用藥物,等感冒症狀完全改善後再開始服用。如此和家屬充分溝通和提醒才能保障用藥的安全性。
在過去的想法認為嬰兒型血管瘤本身會自行消退而不予積極治療,但殊不知在快速增生期的變大可能導致潰瘍、傷口疼痛或流血等症狀。另外,血管瘤緩慢的退化過程也可能必須讓孩子接受一些同儕異樣的眼光,甚至有可能留下永久性外觀的改變。考量到目前使用口服心律錠治療嬰兒型血管瘤的效果和安全性,儘早治療,避免增生期階段的快速變大,甚至讓血管瘤儘早消失才是上策。